果酒发展迎来黄金期 区域性品牌占主导

时间:2021-09-18 15:17:59  来源:中国消费者报  作者:  

●背景

果酒发展迎来黄金期

果酒是以水果、果汁等为主要原料,经过全部或部分酒精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一定酒精度的发酵酒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名誉院长李华在接受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采访时介绍说,果酒分为三大类:一是根据二氧化碳的含量,分成平静果酒和含汽果酒。含汽果酒包括起泡果酒和水果汽酒,两者的区别在于起泡果酒的二氧化碳来源靠发酵,无论是一次发酵还是二次发酵,都依靠发酵获得二氧化碳,水果汽酒依靠人为添加二氧化碳获得带汽的果酒。二是按酒精度划分,分成正常度数果酒和低度数果酒。三是特种果酒,包括含汽果酒、利口酒、复合果酒、冰果酒和脱醇果酒,脱醇果酒包括低醇果酒和无醇果酒。

一线城市成为果酒消费的“主战场”。

山楂、苹果等发酵型果酒生产成本较低。

根据酿造类型不同,果酒分为发酵酒、蒸馏酒、配制酒和特种果酒。其中,特种果酒包括冰酒、加强酒、波特酒、起泡酒等。

果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、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刘晓芹在接受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20世纪80年代初,我国酒水消费市场渐热。尽管民间饮酒之风盛行,但果酒也没能搭上这趟顺风车,因而在酒水市场大环境中不温不火。进入21世纪,随着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,人们从温饱需求转向品质需求,果酒发展迎来黄金时期。

刘晓芹说,2013年,我国非葡萄酒果酒产量达到13.38万千升,消费额以15%的速度增长,市场规模达到120.8亿元。2016年,我国果酒企业已接近3000家,大多数葡萄酒企业同时生产其他品类果酒。近5年,我国果酒销售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%以上。截至2020年,我国果酒企业已超过5000家,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,大多数果酒企业年产量在300-2000千升之间。

京东商城发布的数据显示,近5年,京东线上平台的果酒销售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0%,果酒品牌已超过300家,新兴品牌成长迅速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一线城市为果酒消费的“主战场”,销售占比为18.8%;新一线城市销售增长迅速,占比为12%;四川、辽宁、山东为潜力省份,四线、五线城市市场份额巨大。

据电商市场情报公司EARLYDATA监测到的电商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在京东、淘宝、天猫等线上平台,果酒销售额同比激增1700.5%,果酒销售额达到3.243亿元,同比增长2039.2%,以青梅酒为消费主力。

国家卫健委、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新修订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酒及其配制酒(草案)》规定,果酒甲醇含量≤800mg/L。薯类、乳制品、蜂蜜也可作为果酒发酵酒的原料。同时,果酒(葡萄酒除外)标签应标示原果汁总含量,在配料表中以“××%”表示。此外,应标注“过量饮酒有害健康”,可同时标注其他警示语。

全国酿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郭新光在接受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我国果酒相关标准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标准、推荐性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。继2020年10月1日《果酒通用技术要求》实施后,我国已发布4项轻工行业标准(《果酒通用技术要求》《山楂酒》《猕猴桃酒》《荔枝酒》)和2项推荐性国家标准(《蓝莓酒》《葡萄酒》),其中产品标准5项、通用技术要求标准1项。在产品标准中,果酒指标体系的建立借鉴和参考了《葡萄酒》国家标准,主要包括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,同时依据不同品类果酒的特点,具体要求上进行调整。据了解,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酒及其配制酒(草案)》标准已完成行业征求意见,下一步将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。

区域性品牌占主导

记者调查了解到,目前,我国销售的果酒种类多达几十种,常见的有青梅酒、山楂酒、荔枝酒、百香果酒、树莓酒、苹果酒、木瓜酒、枸杞酒等。大多数配制果酒每500毫升售价为10-25元,大多数发酵型果酒尤其是原果发酵型每500毫升售价为60-200元,少数原料更珍稀的果酒售价更高。同时,果酒的包装规格较为多样化,750毫升、500毫升、375毫升、330毫升等包装均较普遍。

果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、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刘晓芹表示,企业酿造500毫升果酒大多需要2-5公斤原料。苹果酒、山楂酒、枣酒等一般原料价格较低,发酵型果酒生产成本为15-30元;蓝莓酒、树莓酒等小众水果原料价格较高,发酵型果酒生产成本为25-60元。

果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沈振芳在接受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目前,国产与进口果酒份额占比约为7∶3,进口果酒比国产果酒价格高20%左右。一般果酒企业的毛利率为20%-30%。预计未来5年,国产果酒占比会迅速加大。“目前,全国性果酒知名品牌极少,以区域性地方品牌占据统治地位,大多数企业重生产、轻品牌,导致品牌成长缓慢。”刘晓芹说,近5年,由于果酒行业门槛低,质量体系还不完善,企业数量不断增加,市场价格比较稳定。例如,2016年每瓶375毫升苹果酒售价为69-79元,迄今仍然维持原价。

在我国果酒产业中,传统生产类稳健型果酒品牌占据主导地位,包括宁夏红、嘉桐、彤康庄园、东方紫、黑尚莓、亚太、顺昌源、北极冰、蓝溪金炫等品牌,年销售额分别达到1000万元至1.6亿元。近年来,受互联网、资本因素加持,新晋品牌较多,成长速度加快,包括冰青、梅见、狮子歌歌、贝瑞甜心等品牌,年销售额分别达到1000万元至1亿元。值得一提的是,白酒巨头运用“品牌+”、以老带新策略,打造出茅台悠蜜、泸州老窖桃花醉、五粮液仙林、茅粮司岗里等果酒品牌。其中,茅台悠蜜、茅粮司岗里年销售额已超过1亿元。

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陕西省葡萄与葡萄酒重点实验室主任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教授房玉林在接受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从消费人群来看,26-35岁的人群是果酒消费主力军;从产品包装来看,小规格尝新装增长迅猛;从消费者购买行为习惯来看,高颜值产品是送礼消费者的首选,独饮消费者多关注价格、口感和酒精度数;从品类来看,蓝莓、玫瑰、桃子口味果酒表现突出。“目前,中外果酒企业处在自我拓展市场份额的状态中,全国范围的竞争格局还没有形成。”房玉林说,大多数国外品牌刚站稳脚跟,稳固根基还未形成,无法发动全国市场兼并战,只能先占领区域市场。我国大多数果酒企业规模相对较小,主要以占据区域市场为主,还未开始进行全国市场运作。同时,大多数果酒未形成广泛的接受度,销售市场主要面向原料来源地。例如,宁夏红枸杞酒在发展初期主要在宁夏销售,因为当地原料充足、生产成本低,当地居民更容易接受。

房玉林进一步指出,由于果酒种类繁多,制作工艺日益成熟,各类新产品层出不穷,导致没有出现占据绝对优势的果酒产品。同时,由于口味多样化,不同口味的果酒市场接受度优势并不明显。因此,各种细分品类之间存在明显竞争,主导地位的品类还未出现。

产品标准相对滞后

房玉林表示,我国已制定了一些果酒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,但与市场上流通的果酒种类相比,产品标准仍相对滞后或缺失,多数产品执行企业标准,很多概念没有统一,分析检测方法还不健全,绝大多数果酒基本沿用葡萄酒的生产和产品标准。同时,果酒感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缺乏。针对种类繁多的果酒品种,应制定相应的感官质量评价标准和规范。

截至目前,全国仅有20多所大专院校专门设立了葡萄酒工程、发酵工程等果酒相关专业,国内大学的食品学院都没有开设专门的果酒工艺课程,人才培养体系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。同时,我国果酒行业申请的发明专利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、与葡萄酒和白酒相比,都相对较少。

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酿酒部副主任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薛洁在接受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采访时说,我国水果繁多,但除了葡萄外,还没有酿酒专用水果,缺乏统一筛选水果的标准。目前,大多数果酒企业直接套用生产葡萄酒所用的辅料、技术和设备,这也是导致果酒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同时,果酒生产工艺大多套用葡萄酒生产工艺,未根据制作果酒时所使用水果的特性选择制作技艺。此外,大多数果酒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设备没有统一规范,性能参差不齐。虽然有部分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,但是先进技术运用还不普遍,果酒行业产品质量尚未明显提高。

薛洁表示,果酒产业一直提倡健康概念,但消费群体的界定依然模糊,人人都知道喝果酒健康,但没有给消费者选择果酒的充分理由,没有给消费者营造一个饮用果酒的环境氛围。没有强有力的购买理由,果酒就无法改变自己的配角地位。

复合型果酒是趋势

“复合型果酒是我国果酒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。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名誉院长李华表示,很多单一的水果并不适合制作果酒,如使用桑葚单独发酵酿酒,必须加酸,因为它含酸量太低。如果用含酸量较高的水果与它配比,就可以不人为加酸,这样就可以与其他水果混合做复合型果酒。

全球畅销的果酒产品酒精度一般为2%-14%vol之间,许多国际大型果酒企业生产低醇果酒代替传统果酒。现代商业果酒通常酒精含量为2%-7%vol,残糖更高,一般人工加气制成起泡果酒类型,消费者尤其是女性对低醇果酒更容易接受。“我国应大力发展自然化有机果酒。”李华指出,在水果种植和管理过程中,用于酿造果酒的原料一概不施用化肥和农药,而采用天然肥料,并以人工方式采收。酿造工艺要尽量精简,减少过多的人工添加干预,在果酒产品中尽可能还原果实原料特性,体现原料的风土特征,确保营养活性成分含量提高、化学物质危害减少、对自然环境有益、口感纯正等优势。

薛洁表示,近几年,一些低度潮流饮品销售量大幅增长,如青梅酒、草莓酒,这些产品的包装比较新颖,酒精度在5%-12%vol之间,口感较好,价格较低。同时,常规果酒分类出现跨界融合现象。例如,预调酒添加果汁调配、平静酒采用多种水果混酿。随着消费者更加重视健康,赤藓糖醇、阿拉伯糖等代糖的使用增多,特别是满足了年轻消费群体追求口感好和低热量的需求。

房玉林表示,尽管欧美发达国家果酒酿造工艺比我国更先进,知名品牌历史悠久、发展模式成熟,但我国果酒原料极为丰富,这为果酒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近10年,我国果酒产业才大规模发展,很多果酒企业刚建成不久,果酒品牌相对年轻,还处在成长期,未来发展空间巨大。

由于果酒的低附加值属性,很难进入酒类产品的商务消费领域,而是更加倾向于大众化即饮消费,同时也面临着似酒非酒的尴尬境地。近几年,果酒产品“去酒化”已成为发展趋势,将果酒打造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饮料产品。部分果酒产品除了在产品属性上向饮料业靠拢外,还强调从生产工艺到产品理念与饮料相结合。

据了解,将果酒进行饮料化运作,除了要对产品内涵、口感等进行改良外,在包装上也应突出即饮、方便的特点。传统果酒通常选用形式比较单一的玻璃瓶作为包装,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体消费和即饮消费的欲望,不利于产品的快速消费。如今,不少果酒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纷纷对产品包装进行创新,将产品与各种时尚包装相结合,如杯装、碗装、罐装、盒装、坛装、礼品装等产品。

刘晓芹认为,预计未来5年,我国果酒销售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%-25%,整体价格呈现小幅波动走势,将涌现出一批全国性知名品牌。

●小结

美好生活恰如美酒芬芳

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、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修订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酒及其配制酒 (草案)》公开征求意见,《中国消费者报》以此为契机刊发聚焦发酵酒系列报道,共4篇,包括8月25日刊发的 《黄酒消费年轻化 乱标年份让人愁》、9月1日刊发的《国产葡萄酒不输洋品牌》、9月8日刊发的 《啤酒升级势头盛 精酿工坊分外香》以及今日刊发的《果酒需求增长快 标准体系待完善》。

“消费者最关心什么”是记者采访所追寻的目标。本组报道从标准解读、品牌价值、生产成本、价格变化、中外对比、消费场景等视角,对消费者所关心的问题给出准确答案。采写这组报道,记者始终秉持两个基本原则:一是阐述权威观点,二是传递有价值的信息,力求使消费者对发酵酒细分市场有全面和深入的认知。在这组报道中,记者共采访了十几位专业人士,既有行业组织、高等院校、科研机构的权威专家,也有生产企业的代表,他们从不同领域、不同视角发表真知灼见,反映了发酵酒行业的整体风貌,介绍了消费市场最新变化,阐述了行业存在的问题,同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,为行业兴利除弊献计献策,让消费者真切感受到发酵酒市场跳动的脉搏。

美好生活需要芬芳的美酒,酒业变迁折射出全民幸福指数的提升。今后,本报将继续全力做好此类报道,为消费者尽情享受美好生活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。(中国消费者报记者 孙燕明 文/摄)

分享到: